香港銀行一定要支持新世界? 文:寒柏

據報,新世界發展籌組銀團作「再融資」,暫獲承貸的金額只200億港元 (總債務大約1400億港元左右,須分段安排「再融資」,另有債券即將到期),部份外資銀行不參與。

筆者並沒有參與任何相關事務,身在局外,對這件已經被廣乏報道已久之事,可以根據公開資料及報道稍作評論。「再融資」的消息被發放後,某些參與其中的同行,都不約而同的對筆者說:「這案子不得不做。」到底為什麼呢?

  • 由於新世界發展是本港主要發展商之一,絕大部份銀行都與這大發展商有業務往來,包括向企業發放貸款及購買其債券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本港最頂級(top tier)的發展商之中,新世界的負債率比同儕略高,因此利息或孳息率等會相對較吸引。舉例說,中小型銀行動輒有20至30億港元的額度 (包括貸款及債券),大型銀行則會有80至100億港元左右。無論對香港社會或各大小銀行的自身來說,新世界發展似乎都是「大至不能倒」,所以大家都傾向覺得這次「再融資」的計劃,都是「不得不做」。

 

  • 早前,據消息人士透露,內地政府官員已與新世界主席鄭家純會談,敦促他避免新世界發展進行債務重組,擔心此舉加劇房地產行業的低迷局面。傳聞又指,中國內地監管機構曾召開會議,要求建設銀行、農業銀行、工商銀行及中國銀行等維持其新世界發展的現有額度,並尋找提供額外融資的途行。有消息指四大銀行正在查核及評估。換句話來說,大家都認為這是「國家任務」,所以「不得不做」及「一定要救」。
鄭家純
鄭家純
  • 不只一位行家曾指,某些銀行高層曾接到金管局電話,甚至乎他們曾與金管局官員見面時談及此事。大家都不約而同的指,儘管金管局沒有直接敦促銀行要接下這案子,但卻表現得十分關注。近日,有外資行決定不參與後,據悉金管局亦曾致電那些銀行,需要理解退出的原因。不少行家都說,既然金管局有所「暗示」,當然是「不得不做」了,誰想收到金管局的電話呢?

某些朋友更戲言指,這既然是內地政府的「密令」,港府又是「行政主導」,就算外資銀行可以對內地政府的「任務」或金管局的「關注」都忽略不理,本地銀行卻只能是「莫敢不從」。筆者對以上講法,都有所保留:

  • 我們不妨假設消息人士所透露的都是實情。內地官員亦不過是比較關注這事情。值得留意的是,該報道指內地官員敦促的對象並非銀行,而是新世界發展主席鄭家純本人。筆者認為,內地官員的意思,反而是在告誡鄭家純及其家族,要好好確保再「融資順」計劃利進行,並要盡全力讓新世界發展不用作「債務重組」,以減低這事情對社會的衝擊。進一步來說,大概內地官員的意思就應該是:雖然新世界是獨立的集團,其母企周大福並沒有對新世界發展的債務作出擔保,但若新世界發展支撐不住,周大福亦應該出全力去迎救。此外,這亦表示就算周大福也出現財困的話,背後的鄭氏家族亦絕不能賴賬。筆者認為,這樣解讀才符合內地政府對民營企業家的一顯貫作風及期許。
  • 有人指新世界發展與內地及香港政府的關係十分密切,亦曾響應港府的計劃而興建多個大型發展及基建項目,是「愛國商人」,所以內地政府一定要業界對這集團作出支持。值得大家留意,內房中的民營企業,在泡沫爆破前與地方政府的關係亦千絲萬縷。它們除了貢獻巨額稅收之外,一般都會在區內負責興建學校、托兒所、老人院及各種民生設施等等。以相同標準來說,它們都是「愛國商人」。但後來我們發現某些內地民企債台高築,資金鏈斷裂。內地政府亦只着眼「保交樓」及處理相關債務問題,最終還要經營不善的民企有序破產,並沒有任何所謂「大至不能倒」及「不得不做」之情況,亦不見有對所謂的「愛國商人」有任何優待。有趣的是,某些內地民企在出現財困後,有高層還在轉移資產,或其大股東被發現仍擁有豐厚財產卻對集團見死不救。內地政府對這些有違商業道德或犯法的行為,都會毫不留情的進行打擊。

 

  • 或許內地官員曾對四大國有銀行作出指示,請他們研究及支持新世界發展。但以常理計,這裡所謂的「支持」,卻肯定不代表是「無限量支持」,而是在「合法」、「合規」、「合情」及「合理」的情況下,作出「有限度的支持」。每間銀行在批核貸款時,都需要走相當多的流程,並需要作出獨立的分析及研究,更要為每一個決定負責。因此,我們根本不應該存在由銀行體制以外的某某官員「一槌定音」的情況。內地國有銀行只是在研判案子,不代表它們一定會支持。最低限度來說,內地銀行要先計清楚相關風險,及自身可承受的虧損,最終批出的額度,亦理應會十分克制。否則,若如很多朋友所說,只要某某官員打一個電話給各大銀行的行長,這案子便可以提早完成了。為何這「再融資」計劃又會拖延至今呢?

 

  • 既然這「國家任務」及「迎救愛國商人」的說法講不通,我們最終要斟酌的是,新世界集團對個別銀行來說,是否「大至不能倒」。這裡涉及審視及處理風險的藝術,很難一概而論。在過去3年以來,絕大部行家對地產行業的問題,都採取「拖延政策」,態度上亦有點「得過且過」。過去幾十年來,地產板塊的下跌都只是周期性問題。因此,絕大部份銀行採取「拖延政策」,都可以成功走過谷底。但我們要想清楚,今次的地產市道低潮,是簡單的周期性問題,還是結構性問題?如果是結構性問題 (例如是消費模式改變),「拖延政策」只會讓銀行及客人的損失越來越大,最終得不償失。

過去3年以來,很多本港地產商皆入不敷出,甚至乎是資不抵債。全因為估價行所作出的估值,暫時都沒有出現大規模的調整,那些地產商資不抵債的問題,才沒有浮現出來。但大家不妨想清楚,為何很多物業都無法按估值成功售出?就算以估價師所定下的「急售套現價格」放售,依然都是無人問津?最終,若把這些估值的「水份」剔除後,很多公司都已陷進資不抵債的情況。

最後,每間銀行的一分一毫,都是來自老百姓辛苦賺來的「血汗錢」。老百姓信任銀行,才會把其積蓄放到銀行裡,我們批出每一筆貸款,都應該要向存戶負責。銀行需要做好獨立的分析及盡職調查,我們要盡可能避免風險及減低損失。無論是政府及金管局,最多亦只能對事件表示關注及想理解情況,但都不可能影響及左右銀行的獨立分析及取態。什麼「國家任務」、「迎救愛國商人」或「不得不做」等等的說法,通統都是「錯誤解讀」。

有朋友指:「我們豈會否決這案子?難道你想收到金管局的電話嗎?」筆者反問:「接金管局電話有什麼問題?」就算有銀行最終否決了這案子,便向金管局解釋清楚就是了。到底有什麼可怕?

文:寒柏

從事金融業,亦為自由撰稿人。
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

最新文章